回眸2024丨老龄健康政策法规八大盘点

发布时间:2025-01-01浏览次数:10

我们都将活到100岁,长寿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要怎么办!如果预期寿命的增长快于健康寿命的增长就会导致虚弱流行病的霍布斯噩梦(Hobbesian nightmare)。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寿命,许多评论家都在哀叹,为照顾老年人而支付的医疗费越来越高。长寿显然与老年痴呆症或任何其他老年疾病一样不受欢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也说,人类的健康寿命也会更长。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在见证病态年限的收缩。如果死亡与预期寿命和死亡时间有关,病态年限则和死亡之前影响健康的生活质量有关——《百岁人生 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英]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英]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载《中信出版社》

健康老龄化指发展和保持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能力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健康老龄化有助于从长寿时代的生命延长中获得红利,并减轻伴随人口快速老龄化对财政和社会造成的潜在负担。2024年12月27日,《中国老年主动健康宣言(武汉宣言)》发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主动健康管理体系,发展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老年主动健康”的倡议。“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成为时代呼唤和时代命题。

养老服务与管理研究院养老政策法规研究中心盘点了2024年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健康八大政策法规,以期回顾今年老龄健康的发展概况。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内容概要20249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提出从 2025  1  1 日起,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同时提高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政策解读:老龄社会是延迟退休的核心致因,建构实施延迟退休改革的进路应主要聚焦于延迟退休与劳动力市场、隔代照料、养老保险构成的三个关系。据《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84.4%的受访者表述存在一定的健康困扰。延迟退休政策是否对公众健康存在影响?存在多大影响?当前延迟退休政策实施中,强调自愿和弹性原则,允许职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退休时间。这为那些身体状况良好、希望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鼓励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内容概要20247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健康消费的重要性,提出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服务业态,以及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逐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

政策解读:互联网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目前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监测显示,全国70%的卫生院已经和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关系,县域医学影像中心已经覆盖了50%的乡镇卫生院。通过政策推动,预计到2025年,互联网医疗服务将覆盖所有县级区域,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

内容概要20241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优化老年健康服务。要求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加快建设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能力建设,鼓励拓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通过日间康复、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支持开展老年康复评定、康复指导、康复随访等服务,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服务,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

政策解读:截至20246月,我国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86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9494个。预计到2025年,我国要在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科,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约2.1万个。在江苏等部分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床位资源闲置、工作量不饱和等情况,尝试盘活闲置资源,腾挪病区开办护理院,增加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研究院养老政策法规研究中心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采访时,亦提出医疗与养老怎样更好地联动和转型,考验多部门的管理能力,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并非易事。可以考虑医养相邻,在物理意义上拉近医疗和养老的距离。同时,鉴于大量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还可以探索药店、物业、城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闲置场地、专业资源,方便老人在遛个弯的距离里就能得到专业帮助。

4.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和《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

内容概要20247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WS/T844-2024)和《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WS/T845-2024)两项卫生行业标准,自202521日起施行。《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为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了关于老年安宁疗护病区的详细设置要求,包括基本要求、人员配置、床位要求、设备配置和质量管理要求。《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则规定了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中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的评估内容、转换标准和注意事项。

政策解读2024年琼瑶辞世,再次引起“人间最后一题”的生命与死亡深刻反思。有研究认为我国公民的死亡质量在 80 个参评国家中排名相对较后。《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提及的安宁疗护服务,强调对终末期患者提供全面照护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痛苦和不适症状。此外,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由于兼具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双重属性,床位转化标准不明确等导致医保支付、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困境。而标准明确了根据老年人急性期、常见疾病状态和老年综合征变化评估情况,进行养老区或医疗区之间的床位转换。

5.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内容概要20248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四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实现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健康乡村建设,缩小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差距。

政策解读:《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3753个,床位150.5万张,卫生人员160.5万人。全国共有村卫生室581964个,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132.7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110.8万人。这为健康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浙江、江苏等省份不断推进省域健康村镇建设全覆盖,以期实现重点慢性病全周期管理,100%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国家标准,1000 人口以上行政村村卫生室设置率达 100%,以确保健康乡村建设统筹推进。

6.国家医保局 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内容概要202411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该指南为医疗服务定价和项目管理提供了标准和流程,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推动医疗服务的高效、公平发展。

政策解读:该指南不仅强调多学科合作、智能化应用和健康管理等方面,还特别关注如何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避免过度医疗,使其能够在更合适的环境下得到高效且持续的医疗照护,提升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如老年人群体由于多种慢性病并存,需要进行多科室、多环节的筛查,指南明确了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可同时解决多个健康问题,避免单一科室诊疗模式下的碎片化医疗,减少就医过程中的重复检查与就诊。

7.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内容概要202412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通过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食品,推动健康老龄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健康照护体系。

政策解读:该意见强调了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通过医养结合来提升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同时,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涉及多个方面的需求,要整合各项医疗、护理、心理等资源来打造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如对于行动不便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可以使用远程医疗、健康检测等服务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管理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细致、全面的健康保障。

8.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

内容概要20245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随后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先后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协议服务人员、医疗保障委托承办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编码规则和方法》《长期护理保险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失能等级评估机构服务协议范本(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服务协议范本(试行)》《长期护理保险经办规程(试行)》《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机构定点管理办法 (试行)》。上述政策涵盖定点管理、经办规程、机构与人员编码、服务协议范本以及专家库管理等多个方面,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和规范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政策解读:长护险政策的实施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江苏省长护险试点工作起步较早,是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的发源地。《老龄文明智库专报》显示,南通市于2015 9月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2016年,苏州市、南通市被列入国家首批试点城市开展长护险试点。2016-2022年,全省陆续有9个设区市推行长护险制度。2023-2024 年,江苏省政府连续两年将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深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尚未开展的4 个设区市启动长护险制度建设,实现了长护险制度省域全覆盖。